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12日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知識產權發展研究報告(2019)》顯示,不斷加大打假防假技術研發和應用投入力度,是加強電子商務知識保護的有效舉措之一。
報告稱,以阿里巴巴為例,2018年,96%的疑似侵權鏈接一經上線即被封殺,因疑似侵權被平臺主動刪除的鏈接量下降67%。數據背后是該平臺開創性地將語義情感分析、商家全景視圖、直播防控體系等新技術應用于知識產權保護。報告認為,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可以更加精準打擊侵權違法行為,解決維權成本,降低侵權風險,有助于推動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的提升。
報告提出法治護航、平臺自治、社會共治、智慧之治的“四治”理念。即依托于法治的知識產權保護,是激勵電子商務創新發展的基本保障;完善的平臺治理體系是電子商務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電商平臺、權利人、消費者等各方共享共治格局初現;技術創新驅動治理手段升級。
報告認為,雖然電子商務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各項數據、指標持續向好,但依然面臨包括跨境維權、平臺治理等問題。報告建議,應加強合作與對話、促進創新與升級,通過廣泛聯合和共同關注重要的知識產權問題,依托日新月異的技術手段、齊心協力的共同治理和日臻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標準與規則體系,為全球共治提供新方案,為創新發展注入新動能。
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保護司有關負責人介紹道,2018年,該局共辦理電商領域專利侵權假冒案件33025件,同比增長66.4%。下一步,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保護司將以電子商務領域為重點進一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跨部門、跨地區執法協作和政企合作,進一步發揮調解和仲裁在化解知識產權糾紛中的作用,形成保護合力,探索建立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電商行政保護機制。(記者操秀英)
鄭重聲明:本文旨在為用戶提供知識產權行業資訊,傳播更多信息。圖文來源于新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涉及文章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聯系更正、刪除,謝謝!
028-86263083
0:00-24:00
訪問我們微博了解更多信息
訪問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