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1月12—14日,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在廣州召開。今年以來,隨著政策紅利密集釋放,體制機制建設不斷完善,知識產權融資創新不斷落地,我省知識產權融資正在打開新局面。從即日起,南方日報推出“知識產權融資深調研系列”,從產品創新、市場創新、機制創新三個維度,探討當前我省知識產權融資面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今年9月,以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11家中小科技型民營企業的103件發明專利、37件實用新型專利構建的純專利資產池為它們帶來3.01億元的融資,成為全國首個純專利資產證券化產品,被認為是我國知識產權證券化新樣板,成為我省探索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的一次有益嘗試。
純專利資產證券化產品,被寄予成為破解科創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有效途徑。然而在創新“破冰”的背后,此類產品如何破解知識產權風控難、估價難、處置難的問題?創新性的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能否變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模式?南方日報記者深入調研,探尋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探索的廣州答案。
讓核心專利變成可變現的資產
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手握高端核心技術,但如何融資卻是這些中小企業能否壯大發展的一個繞不開的難題。
廣州華銀醫學總經理黃春波就曾有這樣的難題。作為廣東省自主創新示范企業,華銀醫學已申請專利近50件,有效專利22件,是全國最具影響力的病理診斷中心之一。然而這些對企業發展起著支撐作用的“知本”在傳統的融資模式中卻往往難以獲得高價值的“變現”。黃春波告訴記者,大多數銀行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融資額度只有200萬—300萬元,且往往要求有房產抵押,難以“解渴”,“銀行融資,還是習慣問有沒有‘磚頭’。”
不過,今年,黃春波終于找到了“知本”變資本的新方式——今年9月11日,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興業圓融——廣州開發區專利許可資產支持計劃”成功發行設立并于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掛牌交易,成為我國首個純專利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通過該項目,華銀醫學以4件發明專利進行專利許可,獲得5年期的2300萬元融資。
廣州開發區金融工作局局長高樹東表示,首個純專利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被視為科創企業直接融資渠道的重大創新。通過發行標準化的純專利證券化產品,直接對接資本市場,實現專利資產與市場資金的有效匹配,開辟了科創企業直接融資的新渠道。且通過該證券化產品,企業憑借專利可直接從資本市場獲取低成本、長期的資金支持,避免了企業資產負債率的上升。通過純專利證券化,企業融資期限最長達5年,融資成本較低,突破了傳統信貸、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期限短、規模小、融資成本高等局限,能滿足企業的中長期資金需求。企業擁有的專利價值得到機構投資者的認可,企業的影響力、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也有利于此后再融資。
讓專利變成可流動的資產
是什么讓風控難、估價難、處置難的知識產權,成為專業機構追逐的資產?這款被認定為樣板性的全國性創新產品背后,有何特殊之處?
高樹東介紹,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該產品獲得機構資金的熱捧,與多個創新嘗試分不開。如針對專利“含金量”難判斷、現金流難預測是純專利證券化的老問題,在該產品中,知識產權評估機構測算專利未來5年為企業帶來的收益或現金流,取代傳統的專利價值評估,得到專利的合理估值。同時,該產品通過創新交易機構,并引入多種增信,因此成功獲得機構投資者的超額認購。
據介紹,為了讓專利可以變成可流動資產,在交易設計上,由廣州開發區金融控股集團下屬廣州凱得融資租賃公司(下稱“凱得租賃”)作為原始權益人分別與11家企業(專利權人)簽署專利許可合同,一次性向企業支付5年專利許可使用費,獲得專利再許可權,形成該證券化產品的基礎資產(專利許可收益權)。然后,凱得租賃分別與上述11家企業簽署第二次專利許可合同,將各項專利許可給企業使用,企業每個季度向凱得租賃支付專利許可使用費,形成該證券化產品對應基礎資產的現金流?!捌髽I盤活了受眾專利,獲得了一筆可長期使用的資金?!备邩鋿|介紹,正是通過這一交易機構的創新,解決了專利資產的流動性問題。
地方增信成產品發行關鍵
在業內人士看來,“興業圓融——廣州開發區專利許可資產支持專項計劃”能成功發行,并讓11家企業獲得低成本的長期限融資,與地方政府大力推進這一創新不無關系。
“一個資產證券化產品能否成功,取決于其能否為市場投資者所接受?!比A南理工大學金融學系副教授孫希芳在評價該產品時指出,以專利資產為基礎的證券風險仍然很高。該產品成功發行的關鍵是引入了廣州開發區金融控股集團作為增信機構。
高樹東介紹,為了降低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項目投資人的風險,金控集團提供差額補足和流動性支持,起到了關鍵作用,實現了信用從AAA國有主體傳遞至實際融資的民營企業,也是該產品最終可以獲得較高融資的關鍵。
此外,多位金融監管人士及學者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述產品成功發行的關鍵是地方政府大力支持。離開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純專利知識產權證券化是否具備在其他地方復制的可能性,還需要進一步討論。(南方日報記者 陳穎 王佳欣 統籌:陳穎)
鄭重聲明:本文旨在為用戶提供知識產權行業資訊,傳播更多信息。文章來源于南方日報社,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涉及文章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聯系更正、刪除,謝謝!
028-86263083
0:00-24:00
訪問我們微博了解更多信息
訪問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