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我國不斷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加大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懲處力度。10月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和維權援助等機制。
當天的會議審議通過《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以政府立法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提供制度保障;討論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修訂草案)》。
會議通過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圍繞市場主體需求,聚焦轉變政府職能,將近年來“放管服”改革中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上升為法規,并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確立對內外資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的營商環境基本制度規范。一是更大力度放權。持續放寬市場準入,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進“證照分離”,壓減企業開辦和注銷手續,各地要向社會公開企業開辦涉及的證照、辦稅、銀行開戶、接入電力等的辦理時限,超過時限的,辦理單位要公開說明理由。實行不動產登記、交易和繳稅一窗受理、并行辦理。進一步精簡行政許可和審批,對確需保留的許可、證明等事項推行告知承諾制。嚴控新設行政許可,凡要新設的,必須嚴格依法依規審查論證和批準。二是規范和創新監管執法。除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群眾生命健康等特殊行業、重點領域外,都要實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推行“互聯網+監管”。對新興產業實行包容審慎監管。三是加強市場主體保護。依法保護市場主體經營自主權和企業經營者人身財產安全,嚴禁違反法定權限、程序對市場主體和經營者個人的財產實施查封、扣押等行政強制措施。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平等享受國家支持政策。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和維權援助等機制。四是突出政務公開透明。推進政務服務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水電氣熱等公用企事業單位應公開服務標準、資費標準等信息。制定與市場主體生產經營活動密切相關的法規、規章、行政規范性文件,應按規定聽取市場主體和行業協會商會意見。若無法律法規等依據,行政規范性文件不得減損市場主體合法權益或增加其義務。五是嚴格責任追究。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相關違法違規和不作為亂作為行為、公用企事業單位亂收費、行業協會商會及中介服務機構違法評比認證和強制市場主體接受中介服務等,要依法追責。
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修訂草案)》。草案圍繞完善檔案管理相關制度,規定了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檔案管理責任,增加了檔案信息化建設的規定,明確了電子檔案的法律效力,并擴大檔案開放利用,縮短檔案封閉期。會議決定,草案經進一步修改后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相關案例
健身器材商標侵權企業被判賠300萬
本報綜合 因認為對方生產、銷售的同款健身器材侵犯自身注冊商標,一家外國企業來華將國內某運動器材有限公司訴至法院,除要求對方停止侵權行為外,還訴請賠償包括律師費、公證費等在內的經濟損失300萬元。今年9月6日下午,上海浦東法院對這一案件進行公開宣判,認定被告侵權獲利逾100萬元,且其商標侵權行為符合《商標法》關于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要件,遂判決全額支持原告訴請。
上海浦東法院的判決對新《商標法》實施后懲罰性賠償制度在適用條件審查、賠償基數確定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對同類案件的審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鄭重聲明:本文旨在為用戶提供知識產權行業資訊,傳播更多信息。文章來源于瀟湘晨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涉及文章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聯系更正、刪除,謝謝!
028-86263083
0:00-24:00
訪問我們微博了解更多信息
訪問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