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時節,位于臨潁縣產業集聚區的臨潁縣潁機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一派忙碌,前來參觀和訂購農用抓草機、抓木機、打捆機等農業機械的人絡繹不絕。從簡陋的石棉瓦棚手工作坊發展成為現代化機械廠,年逾七旬的董事長張志剛說,是2012年那筆200萬元的專利質押融資貸款,幫助企業渡過了經營的寒冬,并走到了今天。
“7年前,我們企業有技術,生產的產品也有市場,但是想擴大再生產手里卻沒錢。跑了好幾個銀行,由于沒有固定資產作抵押,貸不來一分錢。一籌莫展之際,聽說政府鼓勵企業實施專利質押融資,我就用企業的一項發明專利到中國銀行申請,貸到了200萬元,知識產權局還對企業進行專利質押貸款評估費、擔保費等貼息補貼9萬元?!睆堉緞傂老驳卣f,這200萬元的專利質押融資成了“救命稻草”,之后數年,企業每年發明專利10余項,實現了專利質押貸款常態化,并一躍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專利“換”貸款,“知本”變“資本”,是漯河市創新融資方式、以知識產權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成功案例。從2012年成功幫助兩家企業利用專利權在中國銀行融資700萬元開始,到2019年8月底21家企業融資1.241億元,全市目前共利用專利權在銀行部門專利質押融資77筆,總額已突破5億元,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累計幫助漯河市企業爭取省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貼息獎勵近400萬元,且從未發生過不良授信。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的企業數量連續兩年居全省第一。
“大批科技型中小企業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競爭力強,企業發展前景好。但融資的突出問題是缺乏土地、房產等銀行較為認可的足額抵押物。”中國銀行漯河分行行長、黨委書記楊東陽說,為突破有形資產門檻,中國銀行積極創新,與漯河市知識產權局合作,在漯河市金融機構首家推出“專利貸”產品,將企業的專利作為無形資產,由銀行聯合有關方面進行評估、篩選,從而幫助企業解決了融資難題。
專利“換”貸款,極大地激發了企業自主創新的熱情,引導企業舍得花錢投入技術改造和研發,推動了企業轉型升級。據統計,2018年,漯河全市專利申請量達2292件,同比增長23.6%;專利授權量達1507件,同比增長18.6%;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連續9年呈現兩位數正增長,科技創新這“一池春水”活力迸發。(記者郭海方)
鄭重聲明:本文旨在為用戶提供知識產權行業資訊,傳播更多信息。文章來源于大河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涉及文章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聯系更正、刪除,謝謝!
028-86263083
0:00-24:00
訪問我們微博了解更多信息
訪問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