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銀保監會聯合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版權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進一步促進銀行保險機構加大對知識產權運用的支持力度,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內專家表示,該舉措高度重視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為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提供更多融資手段,發揮質押融資對企業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作用。
據了解,《通知》鼓勵保險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開展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相關的保證保險業務。鼓勵保險機構開展知識產權被侵權損失保險、侵權責任保險等保險業務,為知識產權驅動創新發展提供保險服務。
人保財險相關人士向《上海金融報》記者介紹,今年以來,人保財險按照國家知識產權局要求,并結合市場需求,開發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保證保險,將專利質押融資保證保險擴展到包括專利、商標、地理標志作為知識產權質押物的質押融資保證保險,促進更多中小微企業通過知識產權拓寬融資渠道。“未來,公司將配合國家知識產權局,根據《財政部辦公廳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關于開展2019年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通知》(財辦建〔2019〕70號)和《關于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的通知(銀保監發〔2019〕34號)》,重點推進國家知識產權局已經確定的26個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城市,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保證保險,積極與政府對接,爭取相關保費補貼政策,推動設立地方性風險補償資金,實現更多貸款、保險、財政風險補償捆綁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項目落地。”
據悉,今年4月29日,中國人保財險與國家知識產權局在京續簽為期五年的《知識產權保險戰略合作協議》,明確雙方將大力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保證保險。該產品目前已在廣東、湖北、四川、江蘇、青島、廈門六個省級區域落地運營。截至2019年7月底,人保財險已累計為25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以通過引入保險機制的專利質押方式獲得融資超6億元。
人保財險相關人士表示,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項目執行過程中,公司也遇到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價值不確定性。一方面,從眾多知識產權中梳理出真正有獨立市場價值的權利十分困難。另一方面,知識產權價值評估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商業銀行缺乏獨立評估的能力,外部評估機構數量較少、權威性不足、費用偏高。二是處置變現可能性不易預測。多數知識產權具有專屬性質,脫離原企業后效用下降明顯,且拍賣、轉讓、訴訟及執行的交易成本較高,處置尤為困難,處置變現缺乏成熟的市場。三是銀行駕馭知識產權質押的能力不夠成熟。
“對保險公司而言,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保證保險不同于傳統類財產保障型保險,承保的信用風險是一種高風險業務,亟需政府作為強大后盾,統籌各方資源,提供有效財政資金,建立行之有效的經營運行機制和風險補償機制,為專利權質押貸款業務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外部環境。通過‘政銀?!J介_展專利質押融資還款保證保險,能夠有效發揮參與主體各方專業優勢的同時,實現風險管控和風險分擔,從而促進各方共贏?!鄙鲜鋈耸勘硎荆陲L險管理方面,人保財險遵循多項原則:首先,風險單位控制原則?;谥行∑髽I貸款保證保險業務高風險的特點,為避免個體風險的過度集中,對單筆貸款金額進行嚴格限制;其次,風險共擔原則。為規避投保后合作主體對貸款審核工作的不盡職風險,承保時應通過設定適度的免賠率,建立與相關合作主體之間的風險共擔機制;第三,最大風險損失控制原則?;谥R產權質押融資保證保險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風險特征,在承保條件的制定上必須遵循最大風險可能損失控制原則。通過賠付封頂、逾期率叫停機制的建立,以及對承保貸款總量的約束,將宏觀經濟波動可能引發的系統性損失限定在公司可承受范圍內;第四,知識產權準入要求。在開辦專利質押融資還款保證保險業務時,借款人除了滿足該公司貸款保證保險業務中關于借款人資質的要求外,還需提供額外增信的押品——“知識產權”,并要符合一般的準入要求,包括自主性,不涉及國家安全和保密事項、產權依法有效,可轉讓,知識產權須與企業產品或生產技術相關聯,且已轉化實施,知識產權期限要求等。
“現階段,通過企業的知識產權,可以深入了解企業情況及未來成長前景,也能通過知識產權,了解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在市場處于何種地位、影響、認可度等,由此可以作為融資業務衡量企業經營情況及發展前景的標準之一?!鄙鲜鋈耸拷ㄗh,可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單列信貸計劃,專項考核激勵;拓寬質物的范圍,開發專門產品;合作銀行加強資產評估能力建設,探索質物處置的有效途徑,提高風險容忍度,有效推進金融機構建立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工作機制,同時,建立符合知識產權特點的信貸審批制度和利率定價機制,讓更多的創新型中小微企業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發展;進一步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保證保險等險種,持續完善風險分擔機制;進一步推動做好銀企對接服務、加強質押登記服務等多項舉措,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覆蓋范圍。
鄭重聲明:本文旨在為用戶提供知識產權行業資訊,傳播更多信息。文章來源于上海金融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涉及文章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聯系更正、刪除,謝謝!
028-86263083
0:00-24:00
訪問我們微博了解更多信息
訪問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