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改“一元”,非但沒有必要,甚至就是畫蛇添足。即便是從趣味上來講,也很無聊乏味。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元錢……”近日,一張截圖在朋友圈流傳,著名兒童歌曲《一分錢》被改成了《一元錢》。有人感嘆,時光飛逝,過去的“一分錢”“與時俱進”成了“一塊錢”;也有人質疑,這樣改編經典,難道不是惡搞嗎?原作者、著名音樂家潘振聲的女兒馬莉對此表示,經典就是經典,隨意丑化或消解經典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
“一分錢”變成了“一元錢”,令人驚訝,自然也在坊間掀起了不小的情感波瀾。這樣的亂改一點兒也不高明,“物價上漲”也好,小朋友已經撿也撿不到一分錢也罷,都不是拿經典作品開涮的理由。
《一分錢》創作于1964年,迄今已經傳唱了半個多世紀。這首被一代又一代小學生傳唱的兒歌,早已不只是一首簡單的、張嘴就能唱出的歌曲,而已經成為無數中國人深沉的歷史記憶。歌曲反映的是社會期待少年兒童的精神氣質,如講公德、肯負責、天真無邪、不昧一文等,這樣的氣質,無論何時何地,都不過時。
歌中提及的“一分”,固然體現了那個時代對金錢的衡量標準,雖“一分”而莫取、撿到一分錢也要交公。這樣的價值觀,同樣也適用于今天,不貪、不昧,身外之物,一介不取,不也很正常嗎?改成“一元”,非但沒有必要,甚至就是畫蛇添足。即便是從趣味上來講,也無聊乏味得很。
此外,隨意竄改他人作品也涉嫌侵權。根據著作權法規定,音樂著作權的保護期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現在《一分錢》仍在保護期內,因此,潘振聲的后代有權主張自己的合法權益。
“一分錢”被改“一元錢”,此種改編經典的風氣不可長。一方面,此次改編盡管并不存在某種具體的針對性,但同樣不嚴肅,對于青少年而言,也會有不良影響;另一方面,歌曲中倡導的公德心等,也可能會在調侃與惡搞中被有意無意地消解,長此以往,撿錢交公的人甚至會成為他人取笑的對象。有關方面不妨迅速查清源頭,制止此類不當行為。
□斯遠(媒體人)
鄭重聲明:本文旨在為用戶提供知識產權行業資訊,傳播更多信息。文章來源于新京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涉及文章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聯系更正、刪除,謝謝!
028-86263083
0:00-24:00
訪問我們微博了解更多信息
訪問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