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泓源/文
“版權呀,那是行業最大的秘密?!庇幸魳菲脚_中層對我說,笑得有些神秘。
版權,當然是內容產業最重要底線。它神秘,給唱片公司續了命,花費了平臺真金白銀,讓創作者癡迷,讓創作者遭遇“剪刀差”。怎么簽,簽的程度,都是傳說中的商業秘密。它斑斕,細分權利層出不窮,甚至成為小“風口”。音樂版“視覺中國(000681)”已經在路上,陽光普法,也掙得盆滿缽滿。
國內的版權壟斷,給騰訊音樂以最大壁壘,騰訊也回饋了真金白銀。嘗到好處的騰訊,正在將路徑國際化,預備收購環球音樂合計最多20%股權。索尼和華納,也是盟友。
版權也讓平臺戰戰兢兢,幾年期權一過,繼續漲價,到頭來為誰辛苦為誰忙?也不是創作者,食利者老唱片公司。平臺也不傻,自起爐灶,打造新人,但基于專業程度,難。
反壟斷更為徹底的美國,同此涼熱,雖然,美國沒有獨家版權的說法,平臺公平競爭。
美國存在三大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分別是美國作曲家、作家與出版者協會(ASCAP),廣播音樂協會(BMI)和歐洲戲劇作家和作曲家協會(SESAC)。ASCAP、BMI曾于早年間受到美國司法部反壟斷調查,后與司法部訴諸和解,和解協議幾經修訂并最終于2001年達成終稿并生效。根據和解協議,ASCAP、BMI同意禁止權利人就表演權對集體管理組織實施專有許可。因此,目前美國音樂使用者(如網絡音樂服務商)既可以從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ASCAP、BMI)處得到許可,也可以從音樂權利人處直接獲得許可。
公平競爭的平臺,依舊“栽”在版權成本上。據Spotify招股書顯示,2013至今5年間Spotify的成本不斷攀升,平均占其總收入的80%到90%,其中內容成本占總成本的75%左右。互聯網傳說中的“規模效應”,并不存在。
阻礙平臺規模效應顯現的重要因素就是音樂行業“計件付費”的版稅機制。據2014年年末流出的Spotify與索尼唱片公司的私密合同顯示,Spotify每年提前支付給索尼唱片數額不等的“低?!?,最多的有1750萬美元,最少的也有900萬美元。在Spotify上用戶每播放一首歌曲,唱片公司會抽取歌曲播放帶收入的70%作為版稅(大約為6美分到8美分),若唱片公司年內應抽的版稅總額高于Spotify預付的“低?!?,則Spotify需要支付差額;但若版稅總額低于“低?!保緞t并不需要退回差價。“計件付費”的版稅機制導致版稅的總額會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多而成比例地上升。短鏈的結果,資本開始重估音樂平臺基本面。
不同的壟斷程度,同樣煩惱。但國內、國際,還是不一樣的,根基有限的Spotify可以大戰亞馬遜、蘋果,并獲得優勢,倚靠的就是在于相對平等的版權分發機制,沒有完全獨家,各自靠分成、算法、運營取勝。這個待遇,國內平臺“求而不得”。好處是,鍛煉了平臺另外的能力,像網易云音樂社交取勝,當然,網易也有獨家版權。
版權,像個指揮棒,宏觀調控手,關鍵環節定義著一切。只希望,神秘、斑斕、不可或缺的版權,能夠真正保護創作者,少些食利階層,多些原創。這才是好版權。
鄭重聲明:本文旨在為用戶提供知識產權行業資訊,傳播更多信息。文章來源于21世紀經濟報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涉及文章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聯系更正、刪除,謝謝!
028-86263083
0:00-24:00
訪問我們微博了解更多信息
訪問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