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自古以來,科學技術就以一種不可逆轉、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16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響了世界力量格局。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9日),《人民日報》2014年6月10日
學習札記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科學技術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誰掌握了先進科學技術并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誰就能夠贏得發展先機,掌握發展主動權。英國通過蒸汽機的發明帶動工業革命,繼而出現了電磁波、雷達系統、噴氣式發動機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發明。德國通過不斷加強對教育和科研產業的投入,誕生了世界第一臺大功率直流發電機、第一臺電動機等。自20世紀40年代之后,美國成為全球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潮流的引領者,以一整套創新激勵制度和政策體系,全方位支持科技創新。
十八大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并向科技界發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創新驅動是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雨欲來的大勢所趨,也是國際金融危機持續影響下的形勢倒逼,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國家的強大關鍵不在于經濟體量龐大,而在于自主創新能力的強大,在于技術、人才的強大。歸根到底,科技才是國家強盛的根基所在,創新才是民族不斷前進的靈魂?!愘惥?/span>
陳賽娟,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細胞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研究。
融會貫通
科技進步是人類生活和社會文明進步的主要推動力,也是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與科技革命、科技創新相伴而行,科技深刻地改變著每個領域和不同的行業。如何在新一輪變革中縮小與發達國家的距離,實現彎道超車,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發展的核心命題。
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與我國經濟發展形成歷史性交匯的同時,也為世界各國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制高點提供了契機。美國推出國家創新戰略,德國制定工業4.0計劃,日韓等新興經濟體也在積極部署國家創新規劃。面對同樣的機遇,中國也在緊緊跟隨、牢牢把握,以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契機,以趕超跨越為目標,構筑自己的民族復興夢想。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雙引擎”之一,不斷激發全民族的創業精神和創新基因;“互聯網+”極大推動了電子商務、工業、信息、金融等行業的飛速發展,并給傳統行業帶來顛覆性的升級換代??梢钥吹剑谏鐣用?,創新要素正被全面激活,智力資源正被充分調動。
當前,科技創新同時成為推動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誰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就能搶占先機、贏得優勢。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更加重視原始創新,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只有掌握核心科技,才能改變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才能實現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轉變。(記者倪思潔整理)
鄭重聲明:本文旨在為用戶提供知識產權行業資訊,傳播更多信息。文章來源于中國科學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涉及文章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聯系更正、刪除,謝謝!
028-86263083
0:00-24:00
訪問我們微博了解更多信息
訪問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