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趙剛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披露的一組數字顯示,2019年上半年,國外在華發明專利申請量達7.8萬件,同比增長8.6%;商標申請量達12.7萬件,同比增長15.4%。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知識產權保護是經濟運行和營商環境評價的關鍵一環,因為只有為大量投入研發和創新的企業提供必要的保護,才能激發企業的創新熱情。如果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企業就喪失了創新的動力,實體經濟也會因為創新乏力而停滯不前。
馬亮表示,在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中,中國企業經歷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在國外企業技術封鎖的情況下,中國政府不得不采取“市場換技術”的策略,推動中國企業加速技術創新。曾經由于知識產權保護不利,企業的知識產權屢遭侵占,技術研發的積極性不高,并使知識產權侵害進一步惡化,中國企業背負抄襲的壞名聲,“山寨”也一度被人所譏笑。
但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發展走向高質量發展,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無此無以發展知識經濟和創新經濟。為此,中國政府加快法治化進程,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一方面積極修訂專利法、商標法等法律法規,通過完善法制體系扎緊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籬笆。另一方面,用刮骨療傷和壯士斷臂的勇氣加大知識產權執法專項行動,重點打擊知識產權侵權假冒行為,使不法企業不敢越雷池一步。
與此同時,知識產權保護也推動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驚險一跳,使一大批創新型企業得以脫穎而出,成為國之重器并走向全球。
馬亮認為,知識產權保護是重要的制度創新,它使企業愿意且敢于創新,完整而成熟的產業鏈和配套企業則使技術創新一觸即發。今年在《財富》500強上榜企業中,華為、京東、阿里巴巴、騰訊等創新型企業的排名均大幅提升,成立僅9年就入圍世界500強的小米,更是所有企業中最年輕的一員。這些科技創新型企業之所以能夠入圍世界500強,同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成效顯著是分不開的。
馬亮同時指出,知識產權保護也在轉變人們的工作理念和消費觀念,并在潛移默化地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企業越來越注重研發投入,并爭相以研發和創新為榮。最近,華為錄用了一批“天才員工”,他們剛一入職的年薪就高達上百萬元卻并沒得到社會的非議。因為他們都身懷絕技并有可能助推企業技術創新。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也越來越尊重知識產權,認可技術創新的溢價,并用手投票來推動企業創新。
馬亮最后表示,知識產權保護無止境,中國也不例外。目前知識產權保護仍然受到行業壟斷、地方保護主義和執法不嚴等因素的制約,需要花大力氣解決這些問題。政府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使技術創新的企業從中受益,使假冒侵權的不法行為無所遁形。只有如此,方能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技術創新怪圈,推動企業持續不斷技術創新,并使國民經濟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邁進。
鄭重聲明:本文旨在為用戶提供知識產權行業資訊,傳播更多信息。文章來源于中國經濟時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刪除,謝謝!
028-86263083
0:00-24:00
訪問我們微博了解更多信息
訪問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