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畫家埃達|圖片來源:英國《每日郵報》視頻截圖)
2019屆中央美院畢業生中,有一位叫夏語冰的學生。
這位夏語冰可不是一位普通的學生,而是微軟研發的智能機器人微軟小冰,在今年的中央美院畢業生中她化名“夏語冰”通過了畢業考試,畢業作品還在研究生畢業作品展上首次展出。
這位長相甜美的18歲“少女”兩年前入讀中央美院,在求學期間,她學習了400多年間236位畫家的作品,而且只用了22個月就具備了原生繪畫創作能力。
據說,小冰這個月還將在中國美術學院·杭州萬科大屋頂舉行個人首展,著實令人羨慕!
(圖片來源:微軟小冰小程序截圖)
無獨有偶,在遠隔上萬公里的英國,一名叫做埃達(Ai-Da)的機器人畫家也將于同一個月在牛津大學舉辦首次個展。
其實機器人畫家并不是新鮮事,在百度隨便一搜,就會出現各種資訊,最早的機器人畫作甚至可以追溯到2012年,只不過這一次的與以往有著很大的差別。
以往的機器人畫家基本是指AI畫家,即通過人工智能系統完成的,沒有實體--微軟小冰也只是一個虛擬人物,沒有真身,就算有實體也最多是簡單的機械裝置或者機械臂。
AI繪畫的原理是借助深度學習技術將圖像分解為不同風格和內容的組件,再將神經網絡用作通用圖像分析器,最終繪制出融合圖像一風格和圖像二內容的新作品。
而埃達則被它的創造者稱為“世界上第一個超寫實的人工智能機器人藝術家”,是一個有著真身的人形機器人,能夠手握鉛筆畫畫。
埃達的名字取自著名英國詩人拜倫之女,有“數字女王”之稱的阿達·洛夫萊斯(Ada Lovelace),就連它的外表也是在刻意仿制阿達·洛夫萊斯的樣貌,而且它看起來比風靡全球的首位機器人公民索菲亞更俊俏,面部表情也更自然。特別是她那一雙熠熠生輝的眼睛就像真人的一般,非常令人震撼。
埃達是通過計算機視覺、一系列人工智能流程和算法來完成畫作的。
首先,埃達利用安裝在眼球內的攝像頭來觀察前方的物體,同時利用人工智能和計算機視覺識別技術來識別目標,并且追蹤對象的特征,然后將信息反饋至人工智能系統,人工智能流程和算法再給出作畫方案,從而創造出一幅藝術品。
素描、繪畫甚至是雕塑作品對埃達來說都是小菜一碟,這些作品都將在6月12日的牛津大學展上展出,屆時參觀者們可以一飽眼福。
AI“作品”版權,一個不太遙遠的命題
近年來,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也讓依賴該技術的機器人練就了十八般武藝,從琴棋書畫到詩詞歌賦,機器人一次又一次刷新我們的認知,甚至有的機器人還“出道”了,成為一名有身份的歌手、畫家或者詩人,獨自創作出了自己的專屬作品。
但同時,在依舊以人類智力為主導的社會運作中,我們確實很難對一個陌生又獨立的機器主體給出明確界定,在人工智能創造物的版權方面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那么像微軟小冰或者埃達創作的作品受著作權保護嗎?
最近,一起人工智能侵權糾紛案的判決可能會為解決類似糾紛提供有益的參考。
就在昨天,北京互聯網法院對全國首例計算機軟件智能生成內容的著作權糾紛進行了一審宣判,也對其權益保護問題進行了回應,這在國內尚屬首次。判決認定計算機軟件智能生成的涉案文章內容不構成作品,但同時指出其相關內容亦不能自由使用。
既然不構成作品,為什么不能自由使用?其實,這里面涉及一個法律適用范圍的問題。也就是說,盡管軟件自動生成的內容不構成作品,但不能獲得著作權保護,并不意味著就不受法律保護。
從物權保護的角度而言,軟件使用者仍然對生成內容享有所有權,可以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其實細細想來,有關AI作品版權的爭議大都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是AI作品算不算原創作品,受不受版權保護?二是AI作品的收益該由誰享有,是研發者、使用者還是二者兼得?
在現階段,對于這兩個問題都難有清晰定論,多數時候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不過這也進一步提醒著我們有關界定AI版權法律的缺失,需要我們盡早提上日程,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因為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今后此類作品大量出現并進入消費市場,如果版權保護沒有到位,可能對很多開發者、投資者和使用者來說都有欠公平,一些不法分子也可能趁機鉆法律的空子從而擾亂市場秩序。
鄭重聲明:本文旨在為用戶提供知識產權行業資訊,傳播更多信息。圖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刪除!
028-86263083
0:00-24:00
訪問我們微博了解更多信息
訪問微博